欢迎进入永春县文化馆!
文化馆动态

永春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耕传统文化 带动人才培育

2018-09-25    来源: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1198




     永春县作为传统文化强县,自古名人辈出,文化氛围浓厚。自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永春充分挖掘县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三个一”措施为抓手,着力构建传统文化人才培育新体系。全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2个、省级6个、市级10个、县级60个;非遗传承人国家级1名、省级7名、市级28名、县级93名。  

1

立足特色,出台一份专项培育计划

一是创新培育模式。实施永春县优秀青年传统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围绕拓宽传统文化人才培养途径、完善教育体系、提高能力素质和提升培养成效等方面,打造“传习培训基地+生产基地+市场集聚”的集聚区,吸收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二是扩大培育对象。坚持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娃娃抓起,通过编印校本教材《永春白鹤拳教材》、编排“白鹤拳操”在全县中小学校推广的形式,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校园。三是扶持培育平台。支持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利用古厝、老厂房、旧仓库、传统文化街区等资源,改造建设一批新型文化众创空间,对新认定的按照级别给予3-15万元奖励。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培育100名优秀青年传统文化人才,培养5名左右在省内享有较高声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

传道授业,培养一批文化接班人

一是鼓励“师带徒”促传承。以现有9家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为载体,筛选一批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拔尖青年,让大师通过“师带徒”模式,结对进行传统技艺的传帮带,并根据大师级别每月分别予以300-800元的培训补贴。目前已带徒27人,获评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3人、初级助理工艺美术师资格6人。二是开展非遗“四进”促落地。2018年5月,我县纸织画非遗传承人周文虎大师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实现永春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零的突破,在社会掀起一股“非遗”热潮。我县大力开展国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警营”主题活动,设立100处“非遗”传习基地,聘请60多名传习师,为广大非遗传承人及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传承的平台。目前已开展活动1万多场,培训30万余人次。三是整合教育文化促融合。借助永春职业中专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和泉州幼高专永春校区等培训资源,建立永春香、永春纸织画、永春漆篮等传统文化相关专业课程,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学校为基础、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传统文化基础人才培养体系,现已有45人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3

注重品牌,擦亮一叠文化“名片”

一是持续做强“乡愁原乡”文化品牌。充分发挥余光中文学馆被台盟中央授予“两岸文化交流基地”作用,开展文化活动和永台人才交流合作;依托县非遗展厅,常态化宣传推介永春独特文化资源,吸引更多优秀文化人才到永春创新创业,自开馆以来累计已接待海内外文化团体参访交流60多万人次。二是弘扬“白鹤拳故乡”文化精髓。依托福建永春县永春拳协会和28家白鹤拳研究会(武馆),先后举办世界永春白鹤拳大会和第九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传统武术大赛,每年吸引上万人次武术类人才到永春交流学习,已有近10名白鹤拳师入选泉州市高层次人才;积极扩大福建体育职业学院永春仙岭教学点规模,在校生从最初的5人到现在的170多人,历届大赛共获得42金40银25铜优异成绩,提升永春白鹤拳的权威性和专业化程度,初步形成永春白鹤拳人才培养体系;成立永春县白鹤拳展示中心,通过拍摄永春“白鹤拳之擎天画卷”和“极品师徒”两部主题电影,积极宣传推介永春元素。三是深挖“陶瓷之乡”文化资源。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获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为契机,通过传统陶瓷资源与非遗文化整合,深入挖掘千年陶瓷文化精髓,对新认定的市级及以上大师工作室,给予一次性补助3万元,让传统“古龙窑”重新焕发生机;发挥九牧智慧制造产业园载体作用,通过“产业+人才”模式,搭建产业交互、产业转型孵化平台,建立特色小镇,带动陶瓷文化创意人才奔永而来。

End

文字丨刘锦荣

 图片丨张文庆

  编辑丨刘锦荣

审核│林永圣 姚海兰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0595-23882645

在线客服